出于好奇在亚马逊购入了这代future z mg,实战下来感受颇多,与大家分享一番。
这代的鞋头宽鼓+整体偏长,常码jp260的我在同等厚度垫袜前提下 感觉jp250的fz穿起来包裹余量近似偏大半码的jp255X18.1 19+ GT,对我最为合适 紧而不压,个人感觉它偏长有接近一码10mm,建议力求包裹或瘦脚直接买小一码,普通到小宽买小半码,屠龙若实在不能买小再撑大 恐怕前方长度余量会无法忍受 需慎重。
足弓的绷带加上鞋头内衬的厚软海绵给到了贴合的包裹感,整双鞋舒适度依然高,上代5.1 6.1大面积裸露织物鞋面导致大力变向急停时脚几乎会在仓内漂移一下再被扯回来,而这代大面积的覆膜让它与5.1 6.1相比显得牢固稳定,在不大减舒适度的情况下变得稳定耐用,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
虽然鞋头面料从外面按压慢弹显得软而面,实战中海绵增加了厚度的覆膜鞋头却呈现出一种暖开后偏皮带脆的触感,比上代的类似布鞋的软织面显钝,凸纹与颗粒质感覆膜也能起到摩擦作用(凸纹可说遍布鞋身,除了绷带与后跟)。总体来说盘带控球时稳定效果不错,欠缺灵敏赤足感但不生硬,但是在搓传挑球时圆鼓厚的鞋头可能会让你感觉不大好找点 触球朦胧,在蓬松软场地或习惯一段时间会改善不少。
为了充分发挥弹力绷带区域的作用,足弓两侧覆膜算较低,但字母logo纹路凸起加厚让击球反馈和侧面支撑非常到位,因为整体厚度还算薄(足弓没有海绵内衬加厚)加上纹路凹凸 停球时感觉还是比较直接清脆的,生硬弹飞感不强——在发力反馈和停球反馈间的平衡 应该说综合优于上一代软绵绵的布鞋足弓。另外加上裸露的织物绑带 中段整体触感比鞋头清晰直接许多。
这个绷带听过两种评价,一种是有它没它都一样 感觉不到作用。第二种是包而不紧 要的就是这种舒适感。我穿脱时感觉不挤足弓而略带弹性,拉紧鞋带后实战也是X形鞋带从脚背上方带来的压力固定,足弓两侧并没有额外紧缚感——这样对于宽足弓高脚背的人来说是一个福音,但对普通瘦脚怕是就带不来什么feel了,不过白圈处织物因为薄相对就显得脆弱,有被鞋钉踩刮破风险(亲历),薄织物+全中底在脚背抽射时反馈通透有力。
鞋领的包裹舒适度和上一代一样依然高水准。后跟罩杯面积大,海绵内衬均匀但不厚实 打孔镂空,舒适度极高但防滑依然差点意思。整体来看拉紧鞋带后,整个后跟稳定性还是不错的,当无鞋带恐怕不行。
这已是我看到的第三代顶级mg底,第一代是前掌纤维板拼上中后钢板的老中底 碎密短钉(持续到future5.1);第二代是前后蜂窝镂空&中段沟槽的减重一体化中底 碎密短钉(如f6.1 ultra12代);第三代和第二代一样是新中底,钉子变长 数量变少。外底一直都是硬质tpu。
第一代虽然后跟落地梆硬,前掌纤维板蹬地反馈弹性却是非常一般,越久越感觉足中后段踩了一块钢板 前掌却在赤足跑,短钉确实可以强上许多场地,但细密布局带来卡草的时候也不少。
二代一体化镂空新中底带来两个变化,前掌弹性蹬地反馈极大优化,足底触地脚感柔和不少(部分人感觉足弓抗扭转下降了),至于外底 依然卡草…
三代在应用新中底的同时,改进了外底,主体尼龙材质 钉镀漆(之前频繁出现的一体化整块透明tpu细密老mg底大家应该还有印象,如4.1 5.1 6.1),削钉数减少摩擦卡草,在这基础上为了保证抓地加粗加长鞋钉,虽然不能像之前细短碎外底一样强上较扁场地了,但在老ag适用场地的表现更为流畅了,各种场地卡草几率也大大减少,没错 现在的mg看起来踢起来都更像是一双钉子变细的平板老ag——入手前还需注意适用场地的。
jp250无垫称重,当然mg能有这个重量也多亏如今镂空改良的中底与外底采用的尼龙材质
5.1 6.1虽以鞋面极度舒适 +拉紧后鞋带个性化包裹贴合俘获诸多爱好者,但织物裸露过多造成的鞋身垮塌变宽、鞋面发力反馈过于偏布足、老mg的偏硬卡草、难打理,却让人遗憾, 这代fz在损失了鞋面的细腻软和后全方位提升了耐久支撑发力反馈(实战中鞋面的均衡表现让我想到过猎鹰 X19.1),新mg在中等场地亦有不错表现(适用老ag gt等的场地),打理上除了白圈织物显脏基本擦净无压力,如果恰好是小宽脚的钉鞋洁癖党,可待好价一试。
一般的帖子,我都会再询问几句,这帖子,全部都讲的很细了,偶偶密室赏析水准,静待我的蓝绿配色到货吧
话说亚马逊这款鞋没优惠过吧
搞得我买了ultra
不在意的或者宽脚 酌情买小半码
将军你不要太过分
或者按你之前的欧洲杯白色fg推算
可惜没有新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