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的第一篇评测,讲讲我入的第一双真正意义上的顶级:umbro medusae ii elite
写这篇评测的目的主要是填坑,毕竟我以为论坛里有一些冷门球鞋的评测是相当酷的一件事。如果有机会的话,希望之后能再摸一篇日系茵宝的评测。具体什么鞋我暂且先卖个关子,但我打赌论坛里至少95%的人都没听说过。
我看论坛里面对美杜莎3感兴趣的朋友比较多。无鞋带的开箱看了好几个了,也有像leftori这样的大佬针对这双鞋的缺点进行改进的硬核技术贴,可以说作为茵宝的头牌,排面还是够的。之前的一代虽然设计和做工有点粗糙,但相关帖子怎么说也还是见到过。相比之下,2代的处境可谓是怎一个惨字了得,麻了。
实际上我认为这双2代所获得的关注可以说是完全无法匹配它的水准。无论怎么讲,这都绝对不是一款烂鞋——何况我是听了sr4u对它“是市场上最佳的十双球鞋之一”的评测(原文是‘ these are top ten soccer cleats right now’ ,英语水平有限,希望没有曲解这段话的意思)之后才敢盲狙的。当年这款鞋上市的时候,应该是对标传7的,配置上其实跟传7有几分类似,但是主打的方向可以说是差距很大。想要具体了解,可以参见当年茵宝发布的广告(虽然我不觉得有人会想具体了解),可以说是尬到离谱(客串出演的佩大湿反而成了表演最自然的一个),但是表达的意思还是比较明确的,那就是这双袋鼠皮球鞋在获得触感加成的同时,茵宝最看重的是它的速度属性。可以说,这种产品定位,在三代美杜莎中是一脉相承的,对于减重的追求在第三代中也已然达到了比较魔怔的地步。
先唠几句这个系列吧。如果想花钱手痒痒,我其实觉得美杜莎1是可以冲的,国内价格我没了解过(因为懒),但是之前我看见过二十几英镑的,可以说是还行吧,对于顶级鞋来说尝鲜还过得去,加上国际运费也算尚可接受(不过可能会开胶)。美杜莎1的设计思路很明白,半k,中后段网眼织物,外加茵宝祖传的a-frame(这么多年才换代也是没谁了),就是追求前半段触感,后半段支撑,并且降低整鞋重量。
(以下大量盗官图)
第一代的高端款只到pro,从第二代开始就有旗舰级elite出现了。Elite跟pro的区别看起来主要在于鞋舌是否一体化(废话),还有脚踝处鞋口的高度(因为鞋口设计的改变,我推测鞋身后半部分也会加厚,具体参考f304和f504的差别),其他的我具体没了解过。第三代上,鞋舌没有一体化的结果就是失去了无鞋带,但是我感觉这也不见得就是什么坏事。
(pro级别的美杜莎 ii,这帮设计的是不是比较喜欢水果?另外还有木瓜配色的)
第二代在真皮面积上相对第一代可以说提升相当明显,从外脚背一直延伸到内侧足弓,可以说是比传7还要大气。后半段也取消了明显有些不够噱头的a-frame,换成了织物+热熔膜,这点之后再细嗦。至于第三代,改动就更大了。有鞋带变成无鞋带是显而易见的,其他改动包括但不限于:换大底,真皮覆盖面积进一步加大,后跟织物面积进一步减小(废话),进一步减重(猜测?重量上确实很好看),等等。其他的改动,甚至是会对穿着感带来显著变化的改动,我推测也是有的;但我手里没有三代,所以没法进一步分析了。觉得我在尬评的大佬们有兴趣可以指点一下。
美杜莎出到三代就结束了。至于它的后继鞋款,我认为是tocco;tocco风评好像很差,但我意外地很感兴趣,有机会果然还是想端详端详。
这双美杜莎我是去年pds入手的,当时价格不算太低,我只能说这个价位我能说服自己买它而不买别的鞋(但其他价位就不一定,我还是很后悔当时没有加钱上baggio 03)。到货的时候没有拍照,就一pds祖传垃圾袋(怒斥),鞋盒发过来就是半烂的状态,好在鞋没事。之前看壕的帖子,现在pds竟然进步了,发货带纸箱了,可以说震撼我一百年。
那么接下来我先简单来一波静态评测,目的主要是为了相对细致地展现一下这双鞋独特的细节之处:
先看看外观,大概就这样,宜家配色,我还挺喜欢;造型有些奇怪(不如说是不协调),但穿起来并没有特别不协调。(盗几张官方图)
具体可以看见,这双鞋前半袋鼠皮,中间是黄色的拼接区域,后半则是织物+热熔膜,部分织物出于视觉效果考虑是没有热熔膜覆盖的。这样的设计,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在于裸露织物的保养,但是由于织物比较薄,清洗相对方便(我猜的,详见kohei一期讲如何清洗传8织物鞋舌的视频,不搬运了)我认为尚可接受。后跟处有个拉环,但是我一般用鞋拔穿。
特别提一句中间的黄色拼接区域,这块材质跟后面织物是很不同的,相当挺括,手感光滑,基本是稍微有点厚度但是又有柔韧性的塑料。具体拼接工艺是什么估计要请教最近下厂视察的偶总(笑),但是这块玩意或许起到了辅助中足支撑的作用,我愿称之为a-frame的痕迹器官。在穿着中没有造成什么不适感。
鞋领是弹性织物,超 级 薄,并不负责脚踝的锁定,只是提供更大程度的包裹感和安全感,保证你脚踝不裸奔。这种需求因人而异吧,我反正感觉不戳,要是看官跟梅老板口味一样那肯定不愿意了。我感觉有信心这玩意比neo iii的鞋领还薄(虽然我手头并没有neo iii,但话说回来我为啥要把这玩意跟neo iii比较来着?),并且更有信心它并不会像neo iii的鞋领一样成为清洁老大难问题,毕竟配色、材质、薄厚都摆在那。
鞋舌也是织物,上面还有一层怪异的透明涂层,拉伸性有,但不是很大,这点之后再说。
鞋面说完了说鞋底。这双鞋大底跟一代是一样的配置,官方表示是hg,至于到底应该是什么我也没计较了,真草和人草都踢过,感觉人草也算还行,至少没有什么不适。这方面我不敢乱说,建议还是看相同大底的其它茵宝鞋款的测评(这个大底茵宝用了两代),应该还算好找。
造型方面我还是比较中意它的设计的。凌厉的线条可以说彰显着速度感。大底内侧是圆钉,外侧和后跟都是菱形钉,再配上菱形启动钉,至少抓地是没问题了。中足部分有两道看似是加强梁却又有点娇小的不知道什么玩意,但这却是让我购买二代而非三代的原因之一。后跟白色的茵宝标志在配色上很戳我。大底向上延伸形成了一个类似外置tpu的设计(出于减重需要,这鞋后跟是没有港宝的),硬度用手掰着只能说还行,但是锁定是够用了。这块tpu的切割纹路我也很喜欢(具体看前面的图)。
前掌有几道任性的纹路,感觉可能不是光为好看?或许是对应着变相和启动时脚掌的弯折动态特意设置的罢。实际上要说有很大作用,恐怕体现不出来,但现在吹的许多科技何尝不是这样呢。
好了大体的静态评测捞完了,接下来再选择一些我比较在意的地方细说一下。
首先袋鼠皮球鞋怎能不提袋鼠皮呢?这双鞋的袋鼠皮,从按压感觉上来说,只能说是中规中矩。但是我认为也要考虑到内置骨架的因素,所以整个鞋面我便放在一起说了:
整个鞋面的构成其实挺简单的,我猜测是一层织物内衬+内置骨架+袋鼠皮。之所以敢这么猜,是因为它真的太薄了,我想象不出还能往里面塞什么东西。织物+袋鼠皮,感觉有tech craft 内味了(然而我也没有tech craft…)
(织物内衬如图)
我原来想狂喷一番这个织物内衬,但是刚刚细细端详一番,感觉它大概是无辜的。我原本以为这双鞋鞋面的主要问题在于织物内衬的材质特性导致鞋面有点过于挺括,但是刚刚发现几场下来,鞋头部分的柔软度已经有了很大改观;同时,鞋头部分真皮在按压时形变不明显的原因可能是为了连接鞋舌而加的白色衬布限制了这部分的形变,同时骨架的存在对此也会有一定影响。
如图,足弓部分的质感就还很不错。
客观评价的话,这个织物内衬把鞋仓的整洁度和这双鞋设计的整体性提升了一个档次。这才是旗舰级应该有的感觉嘛!
鞋标的设计我也很喜欢,完爆阿迪耐克,在织物纹理的映衬下显得很干净,印象加分(鞋标这个比较敏感,就不放图了)。
事实上,这双鞋袋鼠皮的质感绝对不是我见过的鞋里面最好的,但是我主观上认为真的还不错,特别是在暖完之后,柔软度和光泽度都比较在线。唯一不太合我口味的就是皮子比较薄(严谨地说,是由于没有缓冲内衬而显得比绝大多数袋鼠皮球鞋更薄),毕竟我现在逐渐脱坑了,一双鞋盘在手里的厚实感觉也是很重要的。皮面薄对实战应该反而是个利好,可惜的是我手里没有测量皮面厚度的工具,否则我相信结果会是挺惊艳的。相比于我见过的其它袋鼠皮球鞋而言,我认为这双鞋皮子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薄。另外鞋尖应该垫了点东西,硬度比较大,是为了捅射?之前看一位兄弟介绍superleggera的时候提到过这种设计。
至于内置骨架,我感觉无需多说了,都是前几年的常规操作。防延展如何现在尚且看不出来;至于摩擦力,太滑的时候我一般怪球而不是怪鞋,鞋面靠凹凸增加控制力的那一套我一直不是太信,感觉材质的摩擦系数才是关键吧。骨架的形状参考acr ct,就是很普通的菱形骨架,袋鼠皮的末端有一部分是没有骨架支撑的,可以直接感受到鞋面本身的触感。总体来讲,我还是倾向于传统的海绵填充,而不是内置骨架,所以对这种鞋面没有特别狂热,自然也开不了脑放。
然后简单讲讲后跟部分。后跟的内衬没有用绒质材料,但是内衬上有类似硅胶条的防滑设计,这个第一次看到的时候还是感觉蛮细节蛮惊艳的,主观上我会更喜欢这种而不是随时会脱落的防滑颗粒,看起来太寒碜了(虽然胶条也有可能脱落就是了)。
这样一款主打速度的球鞋,当然不可能在后跟填充上浪费重量,所以它的后跟填充海绵是比较少的。但是即便如此,在脚踝后部对应的区域,还是有着专门为后跟锁定设置的填充。从这些细节上来说,我认为这双鞋的确是无愧于“顶级”的定位的。(说的就是你,nemeziz19.1,一双顶级穿出了中端的感觉)
那么这些小细节真的起到了作用吗?我只能说我不知道,怪就怪偶能垫子防滑太好了。我并不记得在穿着的过程中有感受到后跟明显的滑动,脱跟则是肯定没有的,比我的f304好多了。唯一的问题是这双鞋我穿稍微大了半码,垫一个厚垫的话,设计师用心良苦的安排怎么说都有点错位了。这里顺便建议一句,不要因为鞋子太窄或者压脚背而选择大半码,然后再加厚垫——这对整体重心和后跟锁定都没什么好处。虽然不见得有多大影响,但怎么说让你不爽的程度还是做得到的。
这双美杜莎中后段的支撑做的是相当到位的,织物+热熔膜肉眼可见的挺,穿着感觉也还比较贴合。织物纹理和内衬纹理是一样的,颇有一体成型的感觉。后半部分如此之薄的球鞋在发售之际应该还是比较少见的吧,最近逐渐靠向主流了。这个织物材质我还是很喜欢的,感觉换个热熔膜之后做鞋面也会很能打。
之前说到鞋舌上有个怪异涂层,我也不知道具体是啥玩意,略微有点胶状,看起来可以防水(然而并不会拿它雨战)。鞋舌就是一层织物,轻薄肯定是不用说了,弹性却并不是很在线,这点比较差评。虽然实际穿着没什么问题,也不压脚背,但都做到这份上了,一体化弹力鞋舌它不香吗。当时我也有机会在二代和三代之间做出选择,没有选择三代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二代有系带系统,后期包裹有保障,也允许人为调整。现在鞋舌做成这样,虽然问题也确实不大,但怎么说就是不爽,毕竟加个弹力真不是什么难事。
接着讲一下大底。大底材质是pebax,但是这几年又有哪双鞋大底不是pebax的呢?pebax的优势应该在于比较高的性能-重量比(特别是回弹性能),但实际上能给人的特别感受比较有限。顺便我真的很想吐槽用pebax做鞋钉这件事,给我好好找个耐磨材料做啊魂淡!不会真有人喜欢一边踢球一边磨钉吧。
大底抓地力就不再多说了,需要特别提一下的是这个大底略微偏薄,实战的时候加个厚度适当的鞋垫还是必要的(虽然应该不会有人看完这篇帖子之后买来实战吧),加上之后暖一暖鞋,熟悉了这个宽度,足底就不会有任何不适感了。如果穿原配的垃圾垫(虽然还蛮好看的),脚再宽一点,一开始的一两场会稍有一点不适。
中底的配置方面,这双鞋竟然是有半掌中底的(好耶!),中底和加强梁(大概算吧)不枉我为了大底放弃更前卫的三代。美中不足的是中底好像没有开槽——当然,这对我这种龟速的来说是坏事,对速度有自信的选手应该会很喜欢,因为启动的推进力亲测还是很不错的。启动速度和前掌灵活性,好像还是不可兼得啊。手掰大底这种实验没做过,也不想做,就算不心疼大底我还心疼鞋面呢。
最后实测几个数据
单只重量(不含鞋垫)约199.0g(jp285,好像超刺客了罢)
前掌鞋钉约1.0cm 后掌鞋钉约1.5cm (无游标卡尺,大致数据)
原配鞋垫长约282mm 宽约9.2cm (大致数据)
我原来以为这有点窄得离谱了,后来一看sf8也差不多?可以说摸不太透了。具体穿着体验我感觉还行,前面也提到了这双鞋需要1~2场暖鞋时间,每场也不用多踢,养生局三刻钟玩玩就差不多。
篇末打个广告,最近退坑出鞋,这双也在列内。有意了解的可以帖内或者私信。广告并非目的,佛系出鞋,最主要的还是很高兴有机会能填坑一些冷门鞋的评测。下次逮到机会会把我开头说到的那双日系茵宝写写,之后再有兴致可能会做一期rebula123日产横评。不过说到“此后”就意味着变数,恐怕还是随缘了。
原来还想分几次发,考虑一下还是算了,电脑端编辑帖子确实功能齐全,一次发完比较方便。
之后看情况往贴吧里转?不怕各位瞧不起,我还是有个做世界最强绿皮号的梦想的,就是不知道偶偶有没有这方面规定。
牛啊!
认真写东西的人越来越少了,加油
薄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