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 Predator 18/19/20的感受
因为足球鞋买的多了而且死心眼盯着一种鞋型穿,又正好adidas出了新的Predator 20,就突发奇想写一篇文章与大家一起沟通探讨一下。
截止目前足球陪伴我接近28年,早期因为家里条件情况也买不起高端的球鞋,后期自己工作后能支配些买鞋资金了其实球也就没有踢得那么频繁了,最早自主接触足球鞋是因为ACE的出现,直到Ace 17+ 的出现弥补了当时断档的Predator,也是因为adidas设计了第一款无鞋带球鞋,出于好奇,从此入坑。
这次主要想讲一下关于Predaior19&20/的区别与感受,从一个买家和球员的角度来沟通一下,介绍时中间会涉及到Ace17+和Predator18+来对比。
Predator18/19是我穿到现在最符合我脚型和踢球风格的球鞋,本人40.5码的脚(实际应该再稍微大一点点)脚板略宽但不厚,穿41码正好大了四分之一的脚中指,感觉非常合适。我踢球时除了停球类动作基本都会用正脚面,其中包括中长传和射门,有时候短传球我也会喜欢用正脚面提出贴地飞行的平击球。
在了解自己踢球习惯和脚型后我们就来聊聊这两款足球鞋的区别。
Predator18/19基本相似,区别在于Predator 19后跟多了块保护的橡胶,在穿上后使后跟更有稳定性倒是真的,Predator 19会有明显后跟两侧挤压感。
鞋面方面Predator18/19的鞋面材料明显比Ace17要来的软更有张力,加上Predator18/19在脚面中间的特殊针织技术的面积相对较大,这两项革新直接解决了我穿Ace17时脚左右两侧被挤压的疼痛感,刚穿Ace17时两侧疼痛感那是真的太痛苦了。
Predator18/19的鞋面相对宽敞脚面触球面积大,长传时脚内侧切入球底和场地面很顺,跟扁平鞋头设计有关,因为本人喜好正面大力射门,脚面设计方正且无鞋带触球无异感,射门包的住,射门时支撑脚相对往后可以抽射出上下晃动的电梯球。
Predator18/19停球方面无异常,长传或者短传停球都中规中矩,不下雨的时候脚面材质与球的接触会出现阻力有利于停球,有时候甚至会感到有些粘性,但是下雨或场地湿滑,脚面人造革遇水后触球非常滑,脚面泻球难度增加很多,除非基础技术很好否则雨天容易滑球。
Predator20方面鞋型出现变化,相较于Predator18/19更圆润,看上去脚面设计更宽,显的左右两侧后段略窄。两侧弧度增加且鞋头在增加弧度的同时使鞋头向上隆起,后跟方面的保护塑胶更坚硬,鞋拔处明显更高。鞋面摸起来除了刺面外,鞋子平面处的新织面摸起来比Predator18/19更硬。
上脚后跟上述观察情况较吻合,因为鞋拔处更高穿鞋时手能更好的捏住发力,相比Predator18/19更好穿入脚,但新的织面硬度增加相对的张力减少,出现了当初Ace17的夹脚情况,穿了20分钟左右后出现双脚两侧中段疼痛,鞋头方面因为增加弧度并隆起入脚后脚尖处出现空荡感,脚尖部分属于鞋型设计的主动定型状态,后期很难改变,脚尖的包裹感较弱。
触球方面鞋面颗粒与足球接触时有明显的阻力,但在家垫球时鞋面尖状物与足球接触时感觉有些许不可控感,可能也是对新鞋型的初次感受还未适应倒刺科技。
由于目前疫情没有结束,也没有球友一块踢球,所以没法落场体验,如对空荡感不适应可以在选择Predator20时小半码试一下,可能会解决该问题。
另外由于整个鞋子由倒刺包裹脱鞋时后跟的塑料倒刺会非常扎手,老刺激了。
综上,Predator 20由于鞋型和材质与Predator 19出现了明显区别,穿惯Predator 19的朋友们可能要适应一段时间,对于我个人来说我还要稍微改变一下踢球习惯,但我相信很快也会适应。
以上就是我对这两款Predator的实际感受,纯属私人感受分享,不到之处也请大家谅解,也希望有帮助到想买鞋的球友们。